
構建化學生態課堂需要從7個方面著手。
(一)創設良好的生本學習環境
良好的生本學習環境是開展有效化學教學的前提。良好的生本學習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個部分。在自然環境方面,要建設生態化的校園自然環境,保持教室內充足的光線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、合適的顏色搭配,盡量采用先進的教學設施等;在人文環境方面,要吸收學校的文化歷史底蘊,營造具有特色的班級文化氛圍,提高師生文化素養,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等。
(二)樹立先進教學理念
化學教師應樹立以下先進的教學理念:面向全體學生,以培養人為主旨;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重點,促進學生全面發展;貼近生活、貼近社會,注意加強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;把轉變學習方式放在重要位置,既重視學習結果,也重視學習過程;努力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,讓學生樂于學習、學會學習,增長發展潛能;教學評價要幫助學生增強發展的信心,使之追求更好的發展。教師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有利于建立開放有序的生態課堂。
(三)建立和諧師生關系
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。新課程強調建立民主、平等、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。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,從教師的角度看,應轉變思想,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要,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個問題,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,尊重學生的'人格,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,平等地對待所有的學生,增加與學生的交流;從學生角度看,要尊敬教師,虛心接受教師的正確指導,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,在日常學習中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等。
(四)豐富化學課程內容
生態學的限制因子定律意指:當某一生態因子不能滿足個體的最小需要量時,就會阻礙個體的正常生長。因此,教師要在教學中豐富化學課程內容,盡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。如何豐富化學課程內容呢?教師要善于發現、搜集和整理社會中的熱點化學問題,找出化學與工業、農業、環境、材料、能源和生命方面的聯系;注意整理生活中的化學知識,如大氣、水、土壤的污染與防治,居室和廚房里的化學知識等,將這些內容滲透在課堂教學之中,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,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。
需要注意的是:教師在豐富課程內容時要遵循生態學的最適度法則,即個體對周圍環境的各種生態因子都有一個自己的適應范圍;超過這個范圍,就會產生負面影響。因此,教師提供的課程內容不能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范圍,否則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。
(五)綜合運用教學方法
生態學觀點強調:要通過豐富生態系統的生態因子使生態系統保持穩定和活力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各種簡單與復雜、單向與雙向、直接與間接、多方面和多層次的交往,使課堂呈現動態的特征;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,同時營造學生互幫互助、良性競爭的生態環境。
(六)開展綠色化學實驗
在化學課堂教學中,教師應以改革化學實驗為途徑,實現化學實驗的綠色化。例如:在設計有毒氣體的裝置時必須加裝尾氣吸收裝置,以減少對空氣的污染;實驗之前對化學反應進行大致的計算,合理添加藥品的量,以減少廢氣的排放和藥品的浪費;涉及有毒物質時,盡量設計微型實驗,盡可能減少中間生成物,減少實驗產生的污染物;實驗結束后,重視實驗后藥品的處理,及時妥善處理廢棄物。通過開展綠色實驗,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,培養學生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,使化學課堂環境更加綠色、生態。
(七)實施激勵性教學評價
從生態學的觀點看,每一種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特定價值,生物多樣性應受到保護。在課堂中,每一個教師和學生都應受到尊重和保護。就教學評價而言,應當通過實施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促進教師改進化學教學方法;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結合起來,不僅評價學生掌握著某種關于生活方式的意識形態的說明,在使用操作模型過程中進行批判、建設和創造更有知識與技能的情況,而且評價學習的過程與方法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;綜合采用紙筆測驗、學習檔案和活動表現等多種評價方式。同時,促進教師評價、學生自我評價和家長評價相結合,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。